文章大綱
Toggle你是不是也遇過同一包咖啡豆、同一台磨豆機,今天泡起來很順口,明天卻覺得太苦或太淡?別擔心,不是你味覺變了,而是咖啡的「濃度」與「萃取率」出了問題!這時你就需要出動傳說中的咖啡科學指標——金杯理論(Golden Cup Theory)!
不知道金杯理論是什麼的朋友別擔心!本文就要帶你一步步認識金杯理論的核心精神、計算方式與實際應用,還會教你怎麼從自己手沖的每一杯裡,找到穩定又好喝的完美比例!
什麼是金杯理論?咖啡界的黃金標準!
還記得你第一次喝到一杯「哇!」的咖啡是什麼感覺嗎?入口層次分明、香氣迷人、酸甜苦平衡,讓人瞬間愛上這門學問。這種神奇的體驗,其實背後是有科學依據的!那就是來自 SCA(金杯理論)的標準!
金杯理論(Golden Cup Theory)定義
金杯理論由美國精品咖啡協會(SCA)制定,是全球公認的咖啡萃取科學框架。簡單來說,它是一組數據參考值,用來調控你咖啡濃度(TDS)與萃取率(Extraction Yield),並透過粉水比達成理想風味。
金杯理論公式是什麼?公式原來這樣看!
咖啡金杯比例的精髓其實就藏在這兩個公式中:
- 萃取率(EY)% = 咖啡濃度(TDS) x 水量 / 粉量
- 咖啡濃度(TDS)% = 溶解在水中的咖啡固體比例
根據 SCA 建議的理想範圍:
- TDS 濃度建議為 1.15%-1.35%
- 萃取率建議為 18%-22%
只要你的咖啡落在這個範圍內,就能被稱為「金杯咖啡」。
金杯理論粉水比怎麼抓才對?咖啡金杯比例懶人公式
大家最常問的問題就是:「那到底一杯咖啡要用多少粉、加多少水才對?」以下我們直接套用金杯理論的標準配比:
咖啡粉量(g) | 水量(ml) | 適合風味 |
1:15 | 15 倍水量 | 清爽、果酸感明顯 |
1:16 | 16 倍水量 | 平衡、適合日常手沖 |
1:17 | 17 倍水量 | 清淡、茶感、適合淺焙豆 |
*初學者建議先從 1:16 開始練習,風味穩定又容易控制!
金杯理論六大要素:每一項都會影響你的咖啡風味!
想要穩穩掌握金杯理論公式和黃金比例,以下這六大元素缺一不可:
1. 咖啡豆研磨粗細
- 研磨太粗 ➜ 萃取不足,喝起來像在喝水
- 研磨太細 ➜ 萃取過度,喝起來又苦又澀
2. 水溫
- 淺焙豆:92-94°C(高溫逼出酸甜)
- 深焙豆:88-90°C(低溫避開焦苦)
3. 粉水比例
最關鍵的參數,常見比例為 1:15 至 1:18。
4. 沖煮時間
- 沖太快 ➜ 淺萃、太酸
- 沖太慢 ➜ 過萃、苦澀
一般金杯咖啡手沖時間建議控制在 2 分 30 秒至 3 分鐘內。
5. 注水手法
繞圈、中心注水、分段悶蒸等等,這些技巧會改變咖啡的均勻度與風味展現。
6. 水質
- 自來水是致命地雷(氯味毀一切!)
- 黃金水質為鎂離子含量 50-100ppm(礦泉水推薦 evian)
金杯咖啡 vs. 手沖咖啡:金杯理論適用於所有方式嗎?
當然可以!金杯理論不只適用手沖,也適用以下方式:
- 美式濾掛
- 咖啡機
- 虹吸式
- 冰滴(只是參數需微調)
關鍵是你要記得調整粉水比、粉末粗細與水溫,並記錄下沖煮時間與感官差異。以下小編有整理出最佳參數,歡迎大家參考看看!
一、金杯理論手沖咖啡
- 粉水比 1:16(總注水)
- 水溫 93°C
- 時間 2 分 30 秒
- 風味成果:肯亞 AA 沖出黑醋栗+焦糖尾韻
二、金杯理論義式濃縮
- 粉水比 1:2(18g 粉出 36g 咖啡液)
- 時間 27 秒
- 風味成果:深焙配方豆、濃郁榛果奶油感
三、金杯理論冷萃咖啡
- 粉水比 1:10(浸泡用)→ 兌水後達 1:16
- 時間 16 小時
- 風味成果:衣索比亞荔枝酒香爆發
想學會金杯理論實作?來洞心咖啡現場上課、親自手沖!
學會金杯理論,不代表你會沖出金杯咖啡,實際操作、喝出變化,才是真功夫!
在多元的【洞心咖啡課程】你可以:
- 參加咖啡風味入門課
- 實作「粉水比、濃度、手法」的實驗
- 親自體驗不同研磨與比例差異
- 帶回屬於你的「金杯比例」
門市也提供咖啡豆試飲&器具展示,讓你學知識之餘更能品嚐一杯完美咖啡!
總結
只要理解金杯理論六大要素,掌握粉水比與沖煮技巧,你也能在家泡出媲美精品咖啡館的「金杯咖啡」!若你想親自喝喝看什麼是完美的「金杯咖啡」,也歡迎到洞心咖啡門市細細品味,親身體驗金杯理論的奧妙!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、更豐富的咖啡課程,或有任何相關疑問,歡迎透過線上諮詢與我們聯繫,取得更多相關資訊!